菏泽日报20191015期 第A5版:文学副刊

第A5版:文学副刊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9年10月15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5]

从开国大典走来的九位校友

□高阳阳
   菏泽一中建校历史已逾百年,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从一中走出的优秀学子遍布全球各地,从一中加入的共产党员亦如星星之火,燎原成建设祖国的坚实力量。再回首,新中国已成立七十载,历经风雨,国泰民安。七十年前的开国大典,掀开了中国新的序幕。我们今天的校友来信,就要从七十年前的开国大典忆起。
   我叫孙来庆,是河南省濮阳县白堽乡后孙密城人。1947年4月学校招生,我们孙密城小学9人报考,均被录取了。当时学校名称是冀鲁豫第三中学(是所中学,位于朝城南约五里路的孟庄村)。
   三中当时的校长是牛万里,我们的班主任是邵超群老师。为何菏泽学校校址在朝城?因为1946年秋,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黄河以南菏泽地区被敌人占领,第三中学被迫转移到朝城孟庄。
   1947年6月30日晚,十几万刘邓大军开始大反攻,在范县孙口一线几十里宽的黄河段上渡黄河南下,千里挺进大别山。原来从黄河南转移的菏泽地区的党政机关、学校团体等单位也随大军渡河南下。我们第三中学组织了一个精干的学生队伍,由邵超群老师带领,于7月5日直渡黄河南下。
   1947年大约是10月,三中学校大搬迁,从朝城孟庄搬到濮阳县现辖的柳屯镇栾昌湖村。1948年夏季,上级决定:冀鲁豫第一中学(原聊城地区的一所中学)和冀鲁豫第三中学(原菏泽地区的一所中学)两校在濮阳县栾昌湖合并,合并后学校名称为冀鲁豫第一中学。大约10月份,冀鲁豫第一中学从濮阳县柳屯镇的栾昌湖搬回到菏泽原山东省第六中学的校址。
   1948年12月,华北地区机要训练大队来了一名干部到菏泽一中选调机要学员。这次是在学校公开动员,自愿报名。因政治要求高而严,出身成分好,必须是共产党员。经反复考查,只选中9名,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1949年9月6日,我们参军的9位同学离开学校,前往部队驻地——河北省平山县城东石桥村。一到部队就换上了粗布棉衣。1949年4月,华北军区机关搬进北京城,我们机要训练大队也随华北军区搬到北京驻在通州南关。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北京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我校一同参军的9位同学都参加了开国大典,还被安排在靠天安门较近的位置——东西长安街的路北边,见到了党政军国家最高领导人,看了大阅兵,很荣幸。
   1949年10月中旬,机要训练大队业务培训结束,我校的9位同学都分配得很远。李学修、孙振华和我三人留在一野司令部机要处,韩振起分到一军机要处,郭为忍分配到二军第6师司令部机要科。曾庆山一人被分配到第二野战军(刘邓大军)司令部机要处。马廷法和另外两人留在华北军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们9位同学参军离校70周年。这70年间,一同参军的同学我只和曾庆山于1965年和2000年有过联系,这个月又通了一次电话。
   韩振起和我是一中同班同学,一同参军,后又到一个大单位(陆军一军),1953年1月同时入朝参加抗美援朝。韩振起于1953年6月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24岁)。我们两家相距不过30里路,1956年夏,我专程去他家看望了他的父母亲。
   曾庆山(山东郓城县人)从成都军区司令部转业到成都市,后来被提拔为成都大学党委书记。前几天我二人通了一次电话,他说行动不便了,已经坐上轮椅了。
   再一位是郝鹏来(南乐县人),我们参军时他是全校学生会主席,后被提升为内蒙古钢铁公司党委书记。
   时光匆匆却未略去时代的变迁,岁月如流却洗不褪历史的铅华,时间见证着中华儿女的风雨历程。这一路艰难困苦,这一路砥砺前行,终成就了今日的太平盛世。七十年的丰硕成果,是一代代一中学子、共产党员以及亿万华夏同胞共同奋斗的结晶。在这片钟灵毓秀的神州大地上,我们必将书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