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1月27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2]

把职工福利装进“玻璃篮子”

□高 路
   近期,职工“福利”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陕西省几位政协委员前日表示,单位应该给职工发福利,但是,怎么发,发多少,应该有个规范(参见本报1月26日12版报道)。
   舆论在发福利这件事情上的反复和游移看起来是在公平和利益之间犹豫不决,其实是对缺少制约的担忧,因为可操作的办法不明确,发与不发都成了问题。我们不能轻视乱发东西的危害,把奢靡之风简化成几斤米面的事,就太小瞧了滥发者的胃口,也高估了一些人的自觉性。很多时候,你以为发的是感情,其实只是打着福利的幌子谋好处,用实物来变相地体现特权意识。发的不是东西,而是一种人比人、人上人的飘飘然的优越感。
   同样,我们也没必要把发东西这种事妖魔化了。钱和物都只是形式,在合法的前提下,钱可以替代物,物也能替代钱,滥发的重灾区一直是钱而不是物,而管好了,物和钱都能发得光明正大。
   需要警惕的是乱发和滥发。在现实中,虽然大家都说人人平等,可落实在行动上,往往又变成权力基础上的三六九等。而一些单位对土特产的迷恋,也容易造成特供风的盛行。不同单位有不同的货源,没权没钱的上菜市场、超市,那些有权有钱的直接去产地拉货了,时间长了就变成了“特供”。
   福利这个篮子里能装的好东西多,能装的龌龊也不少,如果不能有效管理,到头来不是温暖了大家的心,反而是凉了大家的心,更是伤害了社会的心。过犹不及、适度最好,所以,争议的焦点不应该落在发与不发的问题上,而是怎么发得透明,发得合理合法。纳入预算,对外公开,有标准有程序,把职工福利装进“玻璃篮子”,那怎么发也不会有太多人质疑;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恐怕怎么发都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