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9月2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9]

秋天的心情

□李诗光 菏泽市关工委办公室
   节气已到秋分,终于有了秋的清凉与湛蓝.
   “秋”,一个简单的字.怎么理解?“秋”字为象形字,是一个蟋蟀的模样,后又在其旁加火,遂成“穐”形。真的佩服古人的兴致,用蟋蟀表示秋天,“以虫鸣秋”之谓也.
   我不由得想到《豳风.七月》中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是用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迁的过程.写出这样诗句的先民,真的是颇具生活情趣!
   我们习惯于看春的生机勃发,感叹秋的悲凉,这是审美的思维定势。自古文人亦如是,有”悲秋之祖”之称的战国时宋玉这样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的曹丕如是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圣杜甫曾这样感叹自己的遭遇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亡国之君李煜这样诉说眼里的秋天“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红楼梦》中也有“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诗句。大家都在悲秋,就连现代的郁达夫的知名散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的悲凉,这一文化审美的传统是一以贯之的。
   然而,有时颠覆就是另一种欣赏角度。大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这样写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领袖毛泽东这样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到此可以看到中国文人审美意识的健全和成熟,看到一种别样的心情。
   忽然想到了这样一句话:凋零,是另一场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