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9月2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9]

秋的肃杀

□马 静 牡丹区人民检察院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把秋和冬看作是生命的调整休眠期,宋玉在《九辩》还着重强调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作为一个农耕的黄土文明,旧时代的人们生活在春华秋实的既有期待中,当收获完最后的一批庄稼之后,便开始度过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晚秋与寒冬,蛰伏在土炕上围着红泥小火炉炖着一锅咕嘟咕嘟的浓汤。
   儒家思想在汉代的时候被董仲舒发扬,体现在古代的刑罚中便是体现了天人感应的“秋冬行刑”。看电视连续剧时经常会看到一个威严的官员,大约是刑部尚书或八府巡按,拿出一个签子丢在地上,声如铜钟的说一声“秋后问斩!”那时候的死刑犯,除非是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被判“斩立决”,一般都是都是秋天处决,因为古人看来春天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草长莺飞孕育着新的生命,夏季生命蓬勃发展百草丰茂,而到了秋天,一切都逐渐凋零,空气中隐射出肃杀之气,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是实行天刑,是替天行道,在万事万物都陷于凋敝的时刻,顺应天意处以死刑是符合天道的。同时,作为一个农耕国家,秋冬行刑也不会耽误农作物的耕种与收取。秋冬一般为农闲,这时断狱行刑,不会耽误农业的正常发展,而那时候的问斩一般都在菜市口,是人群密集的地方,赋闲在家的百姓可以去围观,统治者能起到杀一儆百、宣传教化的目的,所以说中国人看客心理是有着及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的。
   秋天自然也有很多优美的诗句来讴歌如诗情碧霄之类,其实这都取决于人的心境。心情愉悦时大雨中也会跳一支雨中曲,不好时看到晴空也会觉得阳光刺目。人的内在心境直接决定了他对外在世界的感知,有时我会觉得王阳明的论点还挺有道理的。对一个刚看完《法制史》的人来说,看到秋天想到秋冬行刑,应该是本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