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05月13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2]

回归静静读书的日子

□唐雅冰
  感悟读书
   每日早出晚归,忙忙碌碌,笔墨束之高阁,书籍束之高阁。是我荒芜了时光,还是时光抛弃了我?内心有一种莫名的恐慌。
   一天的工作又结束。收拾心情,弃车一旁,只想信步走走。
   狠狠心把手机揣进裤兜,手中多了一本今天才拿到的散发着清香的 《菊花石》,一面朝着家的方向进发,一面信手翻阅。白连春的《拯救父亲》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白连春——《北京文学》编辑,曾经在2014年夏天和他有过一面之缘。那次,他一针见血指出我诗歌中的缺陷,并建议我朝散文方向发展。一个下午,一杯菊花茶,我以学生的身份接受着一位著名作家的指点。遗憾的是,对写作我纯属业余爱好,因而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一切随意、随性,不愿刻意改变,依然自娱自乐在属于自己的空间。但白连春平易近人,质朴善良的形象印在了我脑海。
   后来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些白连春的诗歌与小说,很喜欢他文章中散发着的那份泥土的气息。这个从小被父母遗弃,上学后又被逼得投江,吃过许多苦的作家,如一块泥巴,就那样在属于他的土地上对外辐射着属于他的温度。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他很多时候描写饥饿、刻画社会底层人物,每个文字都能让人产生共鸣并伴随丝丝揪心的疼痛。
   一边缓缓行进,一面沉浸在他散落在《拯救父亲》字里行间那对粮食的敬畏、对土地的敬畏、对父亲的敬畏之中。身畔来来往往擦肩而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模糊而遥远。很久很久没有这样享受文字了,且让自己就这样在闹市寻得一隅心灵的安静。
   低头看书,差点撞到一家因装修门面而拉起的警戒线上,引来一阵哄堂大笑,我猜想:先前一定有如我一样的低头族有过我的遭遇,否则那笑声怎会那样的放肆而得意。可那笑声于我又有多大关系呢?多年前求学的日子,我就这样边走边看书,掉进土坑过,摔得鼻青脸肿过,脚崴得一瘸一拐过,可我就那样在上放学的路上背完了老师布置的课文、英语单词,也囫囵吞枣地啃过《薛刚反唐》《七剑下天山》《穆桂英挂帅》《简爱》《平凡的世界》……就那样慢慢走出了小乡村。
   不知道是世界变化太快还是我定力不够,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手机快餐文化让我已经很少再看纸质书籍,甚至记不起离自己最近的一本纸质书籍的名字。没有书香为伴的日子,我在人生旅途上没有遇见更好的自己,反而逐渐把自己走丢了。被浮躁轰炸得七零八落的时间,从指缝悄然溜走,越是想要抓紧,越是加快溜走的速度,心灵的土地逐渐荒芜,内心是莫名的恐慌与无助。
   尴尬的年龄,疲惫的心灵,我拿什么来救赎?
   想起一位坚持做公益活动的朋友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我女儿叛逆,不听话,我希望自己能用这种方式改变自己也改变她。”我也刚刚参加完女儿的家长座谈会,在感动、感谢于老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的同时也为孩子的不懂事而揪心,等待花开何尝不是一种折磨。没有经历过生活磨难的她怎知生活的艰辛,草鞋与皮鞋的励志故事对她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笑话。我是否也该坚持自己曾经的梦,借以救赎自己也影响女儿?
   天黑不想闭眼,时间的碎片还散落在指尖,唯有每天夜深人静才能一一整理,努力拼凑一段属于自己的心情文字。
   整理时间碎片,拼凑逝去岁月,我在时间流里挣扎。心灵救赎,回归静静读书的日子,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