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年05月2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6]

他用莲花落说唱生活

——记郓城青年艺人杨晓琼
“农村秧歌扭得美,村村通上自来水。新社会、新风尚,现在的农村大变样……”今年只有26岁的郓城县张集乡农村青年杨晓琼,可谓十里八乡的大“明星”,他是当地莲花落的传承者,不仅能演会唱,还自费编排录制了6张自己的说唱专集赠送乡亲,受到当地群众的热衷追捧。
  痴心苦学莲花落
   杨晓琼自幼热衷民间曲艺,每次村里来了坠子书、莲花落说唱,他都托着腮帮听得入迷,直到表演艺人收拾家伙撤场。村里有个姓李的大爷是个莲花落艺人,他手中翻飞清脆的竹板、委婉动听的唱腔,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一样吸引着杨晓琼,他一放学就钻到李大爷家缠着听戏,并跟着学打竹板。
   莲花落,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又称落离莲或摇钱树,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其内容多为劝世文,以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用方言说唱,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具有寓教于乐、淳化民风之功能,由于种种原因,鲁西南“莲花落”日渐濒危,缺乏年轻人学唱发展和传承。
   由于杨晓琼心里装着莲花落,干什么都“三心二意”,特别是2006年养猪赔了血本,家人的埋怨,缺乏资金投入,让他干脆放弃养猪,专心学习起自己喜欢的莲花落。
   2007年春天,杨晓琼听说河南有位莲花落名人叫姬银龙,他能触景生情,把眼前看到的热闹场景及人物编入莲花落中,且生动有趣,被誉为当代顺口溜大王。他每年出版发行曲艺光碟达10余种。
   到了河南,好不容易见到姬银龙先生,已身居文化公司老总的他对这个山东来的小伙上下打量了一番,竟没让他当场表演考试,而是找出一件破烂不堪的衣服让他穿上说:今天我屋后是大集,你要穿上到集市上表演一番,最好能挣够你的饭钱!这哪是拜师啊,这不是让当乞丐吗?尽管心里不悦,但杨晓琼还是穿上了破衣服,掏出自己的竹板上街了。
   一个多小时后,杨晓琼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他交给了老师8元5角钱,姬银龙先生满意地笑了,斩钉截铁地说:你能放下架子,不怯场,你这个徒弟我收定了!
   杨晓琼在河南学了一月多,回家后,买来一块大镜子镶在墙上,白天对着镜子一遍遍练自己的口型和表演方式,为了掌握月牙铜板及竹板的演奏技巧,他的两手磨出了一个个血疱。晚上,他又学习理论知识到深夜。莲花落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即时宣传中占有无可比拟的地位。随着不断的探索和钻研,杨晓琼感觉一边用手打竹板,一边用嘴说唱有点儿不尽兴,总觉得单调些,就尝试着用嘴、舌头、牙齿配合,以口技的方式打出用竹板才能发出的竹节撞击声,无数次的练习和磨合让他的脸颊疼痛过,舌头麻木了,身心疲惫不堪,为此,媳妇跟他离了婚,老父亲也气愤地说:只要你不偷不抢,你愿咋干就咋干!杨晓琼把这一切都看成了磨砺,他说:“不经严冬苦寒,哪有梅花香气。”
  小荷绽露尖尖角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练习和磨砺,杨晓琼的莲花落终于在当地打出了名堂,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喜爱。杨晓琼每逢看到新鲜的、反映当地变化的事件就能灵活自如地编上一段,夸家乡变化,夸改革开放,唱优生优育,实实在在,有鼻子有眼,深受群众欢迎。张集乡一位老人过寿请他助兴,晓琼拿起快板说:“南村有个张天宝,五八年结婚有点早,生儿育女没经验,差点生下一个班……”通过张天宝儿多受穷,孙玉民独女享福的对比,把少生优育的国策唱了到群众心里。
   几年来,杨晓琼创作了许多农民喜欢的段子,如 《儿多是祸不是福》、《少生孩子快致富》、《孝敬爹娘才是福》、《农家喜事多》等30多个节目,内容大多健康向上、反映时代气息,在全县农民艺术节上连获大奖,受到了当地文化部门的重视,一有文艺活动,就邀请他参加。
   为把农村一些反响好的说教段子刻录成光盘,教育群众,扩大宣传面,杨晓琼说唱着沿街寻找商家店面拉赞助,为他们量身定做宣传段子,向市场要效益,受到了商家们的欢迎。但由于收费低,制作成本高,他录制光盘的债台越筑越高,有几次,为了多复制一些光盘满足群众需求,他都偷偷地去卖血来维持。
   杨晓琼不但会唱莲花落,他还善于观察农村生活编写莲花落。目前,他正在创作一部农村题材的影视剧本,准备成立文化公司,一心一意发展农村文化。他说:现在农村生活好了,咱们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要用心创作好每一段莲花落,去丰富农村文化,来表达一个当代农民心里的喜悦。 通讯员 魏忠友刘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