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年05月2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6]

书画展:何时不再曲高和寡?

我市是闻名遐迩的书画之乡,各种书画展层出不穷,喜欢的、收藏的不可胜数。仅以每年一度的国际牡丹花会为例,在所有借花会这个平台进行的活动中,书画展都占总量的1/3上下。很多次书画盛会,都让爱好者大饱眼福,流连忘返。但久而久之,记者发现,与圈内人士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展厅的冷落与普通观众的冷淡。坦言之,许多书画展呈现出曲高和寡的局面。
   为此,记者走访了许多业内人士。他们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
   布展缺乏大众意识是一些艺术类展览的通病。一些观众反映,作为专业性很强的展览,有些入展作品是古奥的楚帛、楚简文字,有些是难识的大篆、狂草,但整个展览没有一篇释文,没有一篇评介。普通观众连字都识不全,遑论艺术享受?菏泽学院一位学生在参观后对记者说,由于没有释文,这次展出的书法作品有一小半字认不全,篆刻作品大半不知所刻为何物。
   记者也经常发现,兴冲冲前来观展,却怀腹疑团而去者大有人在。也曾经见到很多看起来很内行的人,三五成群,在作品前指指点点,有赞赏也有批评。记者靠近聆听,评语大多抽象,大气、飘逸、隽永、风骨等等,发言玄远,不知所云。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作为一般书画爱好者和普通观众,鉴赏水平与专业素养有限,入得展馆,在不断为“字甲”“字乙”大费脑筋的同时,根本无法领悟书法作品之中的艺术奥妙。记者所在的部门,均毕业于上世纪的大学文科,好多次集体观看,常常为这个字是“曰”或是“内”、是“办”或是“箱”、是“宝”或是“宾”而争论不休。一位书法爱好者指出,有些书法作品,连评委都要借助专业工具书才能认出是什么字,普通观众当然看不懂。本报一位有作家身份的记者建议,在布展时将这些书画作品的释文、创作自述、获将评语和专家点评一并附上,不但能解疑释惑,而且还可以引导观众从艺术角度更好地欣赏书画作品,增强展出效果。这在主办方本是举手之劳,对观众却不可或缺。当前书画创作曲高和寡,书画展览经常是圈内人士自娱自乐,社会影响有限,这与我市书画之乡的名号不符。    记者 孙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