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年05月2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6]

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

○潘建荣
  九、商王朝与菏泽
   商族之源,史无定说,至今也没有形成共识。但商属凤族,即以鸟为图腾的族群,从古至今无疑义。而鸟图腾系太昊氏的子孙,世居山东、淮北、豫东一带。史载商族女祖简狄是有娀氏女,可证是太昊系统,而其父族不清。顾颉刚认为有娀氏在春秋戎州,即曹县西北的古济水之滨。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商契,反映出商族在济水生活。山东大学栾丰实、方辉教授认为,岳石文化就是先商文化,沈长云认为岳石文化是夏商共有文化。其实先商文化和夏文化同处一个时代,错居河济之间,共同生存,其生活用器甚至习俗在早期是没什么严格区别的。山东中西部遍布岳石文化,菏泽三百堌堆遗址全有岳石文化,说商起源于山东西部是有根据的。王国维大师关于夏商二族错居于河济之间,盖数百岁的论断,至今证明仍是正确的。商祖契称玄王。少昊系统有玄鸟氏,商之父系应为少昊系统。有的学者认为大野泽、孟渚泽是商族的起源地,商族契居商丘,商汤始居亳,开始筹备兴商灭夏的大业。
   再从汤灭夏的战役说起。汤先与桀战有娀之墟,再战鸣条之野,败绩,桀奔三朡,又奔成,战于南巢,被俘于焦门,桀被汤在成地活捉,又放之历山,叶落归根,决不是历史的巧合。汤在三朡俘获宝玉。我曾向李学勤等很多专家请教俘获宝玉之事,皆云宝玉为国家重器。夏社也在三朡,不排除三朡是大禹宗庙之地。
   汤灭夏,商王朝定都亳。《竹书纪年》、《史记》都记载自汤至太戊九王都亳,这说明商朝前期159年的首都一直在亳。对亳的位置,从《左传》、《史记》、《汉书》中都能找到方位。《水经注》、《括地志》、《太平寰宇记》中所记十分明确,即今曹县南25里商汤陵之侧。据顾炎武考察所记,明末清初尚有遗迹可见。
   西汉前,商都仅亳一说;自班固云偃师尸方为汤都,郑玄从之;西晋皇甫谧又提出南、北、西三亳说,亳都欲乱,其实都是商王后迁之都。
   近几十年,一些学者坚持郑亳说,呼声甚高。但经碳十四测定,年代相差甚远,郑亳说不攻自破。探源工程要寻商都亳之所在,必需尊重三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记载,应在山东曹县南、故蒙亳一带,即商汤陵一带寻找,才能真正见到成效。对汤陵所在,《左传》有记,即亳为宗邑之地,因汤陵在此。西汉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长卿亲祭汤陵;东汉崔骃随汉章帝东巡,亲至汤陵,并云:汤冢在济阴亳县北;《皇览》记载了汤陵在济阴亳县北东郭三里;《括地志》记载了汤陵在曹州济阴县薄城的具体位置。今查,汤陵座落在曹县闫店楼土山集,其西南三里应是汤都亳遗址。清乾隆间学者孙星衍曾任山东兖、沂、曹、濮粮道,后又任山西粮道、河南粮道,对三省之汤陵对比考察,确认山西、河南、陕西之商陵为伪,曹州曹县之汤陵为真,并致信山西、河南布政司,为此打了几个来回笔墨官司,直到三省巡抚都认输作罢。这种求实精神,值得我们共产党的官员学习。《诗经·商颂》说汤“陟彼景山”。宋人笔记引《诗经》为“陵彼景山”。鲁西南无山。《尔雅·训诂》云:“景即大。”景山即大土丘。当年商汤会汉南方国首领于景丘之上,誓师伐夏。故《左传》称“汤有景亳之命”。汤死于亳,葬景丘,后称景山,今名土山集。考古调查发现,汤陵在龙山文化遗址之上。自汤陵往北500米之内,一连三座龙山遗址,均含岳石、商文化,反映出景山早已有先民居住,更能印证帝喾居亳之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