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年06月18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8]

牡丹区农民巧借民间传统文化增收

本报讯 (通讯员 郜玉华 李得安)“唢呐箫笙一起拿,夜伴星光舞台下,脚沾泥土头插花,吹拉弹唱福农家。”这是近年来牡丹区农民借助民间传统文化发家致富的真实写照,他们利用农闲之余,通过唢呐表演、面塑展销、武术展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串乡村,闯城市,进茶座,入会展,既传承弘扬了民间文化、丰富了精神生活,又增加了收入。
   鲁西南鼓吹乐、大平调、面塑等是牡丹区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该区以此为重点,着力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培育,通过扩张规模、组建团队、提升档次、规范管理等措施,促进了民间传统文化的快速膨胀和持续发展。
   据介绍,该区按照政府引导、协会管理、大众参与的发展思路,建立了唢呐、面塑、武术、戏曲等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化协会,对民间演出团队进行系统培训和规范管理,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演出形式,丰富演出内容,提升演出档次。为促进面塑艺术发展,该区建立中国首家农民面人陈列馆,组建5个具有文化经济联合体性质的面塑合作社,抓好了面塑的理论研究、技艺交流、包装销售以及面塑文化的推广传承,开发出了有声面塑、动态面塑、精致小巧的盒装面塑和写生面塑等新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民间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目前,牡丹区的唢呐、面塑、舞狮、秧歌、武术等演出队伍都形成了一定规模。全区有400多面塑艺人常年在外献艺授业,年收入过千万元;仅小留镇李庄村就有20多个唢呐演出班,常年活跃于农村市场,年收入2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