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10月30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城市里的送 煤 工

◆有老客户打来电话购买煤球,王师玉赶紧招呼妻子装车。◆跑远路时,午饭就在路上凑合了。◆帮用户把煤球卸完,王师玉总算歇口气。
   随着城市的变迁,液化气的广泛使用、电炊具的普及,以及集中供暖的推广,使用煤球作为燃料和取暖的市民一年比一年少,送煤工这个行业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历史的记忆。王师玉,很可能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后的送煤工。
   一双黝黑而有力的手,一身黑乎乎的衣服,一张憨厚而朴实的脸,每当有用户打电话要煤球,他总会以最快的速度送过去……他就是王师玉,一家坐落在牡丹区何楼办事处辖区内小型煤球厂的老板。王师玉是定陶县黄店镇玉皇庙村村民,今年29岁,两年前他们一家人来到菏泽,接手了亲戚家的煤球厂,开始卖起了煤球。这家煤球厂是一个家庭作坊,王师玉和父母、妻子几人不光要负责生产煤球,还要把煤球送到有需求的客户手里。
   王师玉的煤球厂坐落在何楼办事处辖区内,地处城乡结合部。说是煤球厂,其实只是靠着一间不足20平米的房子搭起来的简易厂房,王师玉一家人就生活在这间小房子里,他的父母在附近的邻居家里还租赁着一间房子。
   走进王师玉的煤球厂,院子杂七杂八摆满了各种制煤球用的机器、原料和工具。伴着机器的嗡嗡声,王师玉一家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母亲负责在机器旁往制煤机里填煤料,他和妻子就负责在机器的末端接煤球。只见一个个黑乎乎的煤球从传送带上送出来,王师玉和妻子李芳不敢怠慢,赶紧把一块块煤球从传送带上搬下来,放在不远处的存放地点。一边干着活王师玉的妻子李芳一边对记者说,煤料是配置好的,平时填煤料都是公公干的活,婆婆则负责全家人的饮食起居和照看刚刚一岁的小孙女,并接送在附近上幼儿园的小孙子。但是今天公公有事出去了,而他们夫妻俩又忙不过来,只好让婆婆顶上去。
   “好在这一会小女儿睡着了!干这一行赚不了多少钱,如果再招工人的话就不划算了。”王师玉的母亲说,生产煤球最少三人,只好全家人都顶上去。
   王师玉家打出来的煤球不但耐烧,而且烧完后的煤渣不散个,对于那些喜欢干净的家庭来说很卫生,因此受到很多用户的欢迎,甚至有的用户还把他家煤球厂的信息发到了网上,与网友共享,很多家里烧煤球的用户慕名而来,冲的就是他家的煤球。
   “你好,是煤球厂吗,给我送500快煤球。”记者采访过程中,王师玉接到一位老用户的电话,他赶紧招呼妻子装车。煤球装好后,王师玉骑行在路上,尽管道路很好,但他还是显得很小心,生怕颠坏了煤球。王师玉对用户的服务很到位,煤球送到客户家里后,他会用他特制的盛煤球的托盘一趟一趟地端进屋里,帮用户摆放整齐。
   王师玉说,冬季是用煤的高峰期,每天他要送出去五六车煤球。由于经常送煤,王师玉身上的衣服被染得漆黑,就像从煤堆里翻出来一样,他的指甲缝里也能看到煤屑。“这一行爱干净的人干不了。”中午时分,刚刚送完煤球的王师玉蹲在路边,享受着自己从家带来的午餐,毫不在乎满手的污渍。
  文/图 记者 时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