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5月20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4]

“互联网+”:科技产业的新“风口”

正如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所说的“风口”理论,我国科技产业正在寻找新的“风口”,以迎接快速到来的信息技术变革和经济发展需求。
   “互联网+”成了科技产业急切寻找后获得的答案。这是“北京科博会”透露的信号。
   5月13日开幕的中国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互联网“巨头”拿出“入口”“云端”模式,阐释互联网+生活服务业带来的改变;创新企业拿出 “智能”与“能力”,描绘互联网的更多可能。
   科技企业也盯上传统产业的 “触网”增长空间。在北京科博会中关村展馆,一处绿色植被覆盖的“室内大棚”前人头攒动。负责这个展位的“昆仑海岸”公司孙雪介绍说,“对于大面积种植来说,一个人在家就可以查看云平台的数据变化,实现农业大棚的环境监测,来给作物浇水、施肥等。”
   “以往单靠人去监测、管理,人力成本较高。而互联网和云技术创新很好地节省了人力物力,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孙雪说。
   “汽车制造中喷漆、组装等是分开的,没有一个整体结合的系统。网络可将每个系统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对整体流程的监控,提升效率。”参展的北京东土科技王艳龙说,和汽车制造业类似,该公司研制的工业级智能网络交换机正应用在如变电站、风电站等传统行业。
   产业寻找突破口也体现在展会本身。已召开的第十八届北京科博会,主题为“引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透露着中国经济寻求科技创新支撑的意味。
   “互联网+”这个被写进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行动为何能成为新的突破点?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经历20年发展后,中国互联网正从面向消费者为主,开始渗透到企业级应用,这成为企业发展的环节,即用互联网来支撑。
   邬贺铨用数据说明互联网对传统工业的“魔力”:假设工业互联网化提高生产力1%到1.5%,未来20年,人们的收入会提高25%到40%。于是,在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之余,中国产业界紧盯“互联网+”行动。
   对传统产业触网升级,科技产业必然是先行的技术创新力量。即便如此,科技产业界对“互联网+”还是有不同的解读。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开启了新一轮入口争夺,却大多是在现有业务上叠加生活服务业。
   4月22日,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在全国12座城市提供 “城市政务公共服务”,支付宝钱包App成为“入口”;4月29日,腾讯国内16座城市批量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微信“入口”争夺“公共服务”话语权。
   不同于互联网领域“巨头”争夺的入口、平台模式,科技产业界开始探索“工业”或“企业”级别的互联网解决方案。
   从电算化时代开始创业的“用友软件”是我国最大的ERP管理系统软件运营商。年初,公司正式更名为“用友网络”,向其约200万企业客户群体提供企业互联网化解决方案。
   “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效果很明显,比如红领服饰、尚品宅配等企业,互联网化改造生产管理模式,以客户为驱动,在同行业负增长的情况下,两家企业获得逆势增长。”用友网络董事长王文京说,科技产业会逐步向推动传统行业互联网化方向努力,甚至会诞生以帮助传统产业互联网化的服务业态。
   “生产性服务业”,这是业内智库给“互联网+”行动可能催生的新行业做出的描述。专家认为,中国产业界正在快速拥抱“互联网”,而科技产业寻求的创新更倾向于将互联网作为工具,辅助服务于更高效的生产。
   等待新“风口”到来的过程中,中国科技产业无疑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恰如网络上对“互联网+”的猜测,下个拥抱互联网的长跑中,中国科技产业会否诞生新的“BAT”呢?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