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7月25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2]
开启“五彩姚寨”的美好明天
——记市城市开发办驻东明县陆圈镇姚寨村工作组
今年初,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城市开发办主任李建刚带队到东明县陆圈镇姚寨村开展“双联双创”活动,为加强信息沟通了解,在他的支持下,村“第一书记”刘源组建全市首个“第一书记”扶贫信息服务自媒体平台,即“五彩姚寨”公众号。该平台围绕扶贫助困及时发布精准扶贫政策、致富信息资讯、相关新闻报道等,成为村民了解和支持扶贫工作的重要媒介。
党建凝聚众人心
陆圈镇姚寨村是东明县的东大门,2500余口人,2800余亩土地,是省级贫困村。虽然村里有几个项目,但村民收入单一。“双联双创”活动中,市城市开发办帮扶姚寨村,刚一到村,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城市开发办主任李建刚就对工作队员提出三点要求。即违法违规的帮扶不能做;违背民情民意的事情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不能做。
为加强党的建设,制定支部班子成员周一例会、三会一课签到签退、轮流值班、负责分工等制度,变关门议事为开门办公,增强村干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全村51名党员实行分类和挂牌管理,划分为矛盾化解党员、个体户党员、致富能手党员等,每名党员都挂上特制的标牌,既是支部和群众的联络员,又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教练员,通过完善制度,夯实队伍,凝心聚力。
以点带面满园春
吴春现是姚寨村种瓜能手,可在几年前,吴春现还是远近闻名的困难户。父母年迈多病,兄弟五个一个比一个穷。了解实情后,镇党委帮助协调资金54万元,建成42个现代化甜瓜种植大棚和三个标准化储藏冷库。
为打造“吴老三”甜瓜品牌,驻村工作队帮吴春现注册“吴老三”甜瓜商标,并牵线将产品远销东三省、北京、上海等,一季收入100多万元。吴春现富了,驻村工作队动员他吸纳贫困户到基地就业,回报社会。目前已有20余名贫困村民在种植基地打工,一月收入1000多块。同时教贫困户种植技术,为贫困户送甜瓜800多斤,每年拿出5万元钱反哺贫困乡亲,带动近2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产业带动促脱贫
吴运高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后来遭遇变故,儿子妻子相继离世。他本人患有严重的关节炎,老母亲乔青竹患心脑血管疾病,家境一落千丈。李建刚与吴运高签订“双向承诺书”后,先后5次深入他家。李建刚动情地拉住吴运高母亲乔青竹的手说:“大娘,以后你的药我来买,再难也不能看不起病。”第二天,就自己掏钱买来脑心通等药品送到乔青竹手中。并安排村“第一书记”刘源联系心理咨询师陈珅为吴运高做心理咨询,帮他在一家修理厂上班。
村民张冠英的丈夫几年前失去劳动能力,一家人生活艰难。刘源将她安排到村里的皮鞋厂打扫卫生,每月收入近千元。为解决像张冠英这样的贫困户就业,村里建起1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吸纳40名贫困人口在这里上班,每人每月2500元。通讯员 王恩标 杨国宏 记者 宋庆思
党建凝聚众人心
陆圈镇姚寨村是东明县的东大门,2500余口人,2800余亩土地,是省级贫困村。虽然村里有几个项目,但村民收入单一。“双联双创”活动中,市城市开发办帮扶姚寨村,刚一到村,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城市开发办主任李建刚就对工作队员提出三点要求。即违法违规的帮扶不能做;违背民情民意的事情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不能做。
为加强党的建设,制定支部班子成员周一例会、三会一课签到签退、轮流值班、负责分工等制度,变关门议事为开门办公,增强村干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全村51名党员实行分类和挂牌管理,划分为矛盾化解党员、个体户党员、致富能手党员等,每名党员都挂上特制的标牌,既是支部和群众的联络员,又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教练员,通过完善制度,夯实队伍,凝心聚力。
以点带面满园春
吴春现是姚寨村种瓜能手,可在几年前,吴春现还是远近闻名的困难户。父母年迈多病,兄弟五个一个比一个穷。了解实情后,镇党委帮助协调资金54万元,建成42个现代化甜瓜种植大棚和三个标准化储藏冷库。
为打造“吴老三”甜瓜品牌,驻村工作队帮吴春现注册“吴老三”甜瓜商标,并牵线将产品远销东三省、北京、上海等,一季收入100多万元。吴春现富了,驻村工作队动员他吸纳贫困户到基地就业,回报社会。目前已有20余名贫困村民在种植基地打工,一月收入1000多块。同时教贫困户种植技术,为贫困户送甜瓜800多斤,每年拿出5万元钱反哺贫困乡亲,带动近2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产业带动促脱贫
吴运高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后来遭遇变故,儿子妻子相继离世。他本人患有严重的关节炎,老母亲乔青竹患心脑血管疾病,家境一落千丈。李建刚与吴运高签订“双向承诺书”后,先后5次深入他家。李建刚动情地拉住吴运高母亲乔青竹的手说:“大娘,以后你的药我来买,再难也不能看不起病。”第二天,就自己掏钱买来脑心通等药品送到乔青竹手中。并安排村“第一书记”刘源联系心理咨询师陈珅为吴运高做心理咨询,帮他在一家修理厂上班。
村民张冠英的丈夫几年前失去劳动能力,一家人生活艰难。刘源将她安排到村里的皮鞋厂打扫卫生,每月收入近千元。为解决像张冠英这样的贫困户就业,村里建起1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吸纳40名贫困人口在这里上班,每人每月2500元。通讯员 王恩标 杨国宏 记者 宋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