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12月01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5]

父 亲 这 座 山

(上)
□ 侯居良
   那天加班很晚,夜阑人静时方回到家中,妻民儿和女儿雨儿已呢喃入梦了。轻轻走进书房,开启温馨的灯光,心中一颤:父爱如山!一行稚嫩但刚劲的大字跃入眼中。噢,原来今天是父亲节,有心的雨儿准备了特殊的父亲节礼物。夜色如水,思绪如潮。乖女儿,你懵懂地知道了这句话的内涵,你长大了。从春节在老家小住,跟着爷爷走亲访友、慰老问苦、祭扫祖茔,不一样的体验中,10岁的你真的长大了。那一夜,飘飞的思绪插上了远航的翅膀,飞得很远很远,盘桓在那梦牵魂绕的家乡。最后,一个临危不乱的孩子,一个背着沉重粪箕的少年,一个带父求学的青年,一个冰窖逃生的老师,一个献血救母的病汉,一个须发霜染的老人……如放电影般,老父亲历经的一幕一幕,依次回放在我的脑海、我的梦乡……
  幼年历险
   上世纪40年代初,鲁西南大地正处于日伪统治的黑幕下,各方凶顽势力猖獗肆虐。一个狂风嘶号的冬夜,定陶县乌岗乡丰庄村李家门外,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响起,巨大的撞门声击破夜空。啊,土匪来了!听到动静的李家人惊慌失措,披衣裹被从后门逃走。情急之下,一个住姥娘家的幼童被遗忘在家中。土匪破门而入洗劫后,匪首命令烧了房子。一个年长的土匪在准备抱走床上的被褥时,发现里面还有一个正在熟睡的男孩,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劝说匪首别伤了孩子。最后,除了那床棉被,李家被洗劫一空。但因为那个男孩,李家免于付之一炬。
   那个男孩,就是年仅5岁的父亲。父亲后来说,其实土匪抢劫时他就被惊醒了,他觉得土匪不应该伤害一个手无寸铁的孩童,于是就装作熟睡。这一睡,让他侥幸逃过了一劫。
  携父求学
   祖父出生于清末,10岁出头就考中秀才,也是晚清科举制下最后一批秀才,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听老一辈人讲,祖父才学过人,书法写得厚重飘逸,画判官也更是他的拿手绝技。旧时,民间流行在门上贴判官镇宅避邪,祖父画的判官成为十里八乡的首选。祖父从小身体柔弱不能劳动,当时家中妇幼众多,几亩薄田难以维系生计,除教授私塾外,卖判官的微薄收入成为养家糊口的重要来源。父亲天生聪慧,少好读书。在祖父的精心诲育下,父亲也写就了一手好字。六年的小学,父亲只读了三年,因成绩优异两次跳级,也为家中减轻了负担。
   50年代初,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一中。此时,家中情况更为艰难,祖父久病需人照顾,唯一成年的伯伯在外学医无暇顾家,几个年幼的姑姑嗷嗷待哺,尚未成年的父亲是家中唯一的男劳力。看着家中的凄惨景象,父亲不忍加重家中负担,提出辍学。听了爸爸的话,深明大义的爷爷长叹一口气,斩钉截铁对父亲说:“我这把老骨头没指望了,不能断送你的前程,你去上学家里才有希望,别管我们了。”思忖很久,父亲说:“让我上学去可以,我要带着爹去,爹要不在身边我放心不下。”就这样,父亲和祖父寄居在县城的一处破落院子里,一边求学一边求医,风雨无阻照顾祖父,直到老人家病故。那段时光,父亲最不愿提及。在后来偶尔的零星片语中,才知道为了祖父求医治病,父亲欠下了许多债,包括殡葬爷爷的棺材钱,直到他工作多年以后才还清。尽管祖父故去近60年了,每年的大年三十、清明节,父亲都要独自到坟上和祖父说说话,每次回来后都要红着眼睛睡上半天。母亲说,你爷爷没赶上好光景,无力尽孝,是你父亲这辈子最大的心痛。
   在县一中求学的三年时光里,父亲没有被艰辛的生活压垮,他每学期成绩都是第一,每篇作文老师都在课堂上诵读,同学们争相传抄。学业之余,父亲还收获了很多相重一生的同学,很多至交现在后辈们都在来往。这其中,就有我的舅舅,他把母亲介绍给了身穷志坚的父亲。现在,父亲母亲已相濡以沫地走过了金婚岁月,正携手向翠玉婚、钻石婚迈进。
  冰井逃生
   中学毕业那年,响应国家兴建水利的号召,父亲和另一名同学一起报考了黄河水利学校。然而,录取结果出人意料。平时成绩远不如父亲的同学被录取,父亲却名落孙山。一直欣赏父亲的校长,找到父亲说:“长玉,你考得很好,但你祖父成分高,人家不录取,你可要想开点。”离开学校,在那个缺少人才、缺乏知识的时代,父亲回到老家代课,成了一名乡村教师,开始了38年的教书育人生涯。而那名同学,据说发展得很好,后来成为了水利部的部领导。
   几年后,父亲从老家调到远离老家的冉堌中学任教,转为正式教师。此时,家中祖父已经过世,祖母一个人带着幼小的三个姑姑度日,生活的重压,把奶奶压得喘不过气来。父亲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授课之余,晚上从40余华里外的学校赶回家中帮衬,然后翌日天不亮就赶回学校教书。1959年冬,奇寒无比,时值三年自然灾害,比天气更严酷的是当时的形势,村中几乎家家断炊。母亲回忆说,因自然灾害,村里许多人病饿离世,人们饥饿无力,只能把亲人草草掩埋。到1962年,条件稍稍好转时,仅仅村里后街,当年就有17家过三年的。就在那个时期的一天晚上,从学校回来的父亲,看到家中水缸见了底,就去村东水井挑水。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井台上结着厚冰,奇滑无比,一个趔趄,父亲不慎滑入了深井。他大声呼喊,沉睡的村庄,冻饿的人们,没有一个人能赶来救援。困境中的父亲,没有绝望,他奋力抠着、蹬着淘井留下的壁坑,竟然从五六米的深井中爬了出来。多年以后,父亲还庆幸地说,要不是自己年轻,就永远留在那口井里了。时至今日,那口井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为了安全被村民封填了。但每每经过那里,我都要止步唏嘘半天。
   又过了几年,几位姑姑陆续出嫁,家中光景好了一些。母亲嫁来后,随着大哥、大姐的降生,小家的担子又越来越重了。母亲在城里长大,自幼不事稼穑,既要照顾年迈的奶奶、幼小的哥哥姐姐,还要和生产队一起下地挣工分,柔弱的她实在无力撑起这个沉重的家。伴着母亲的,只有疲惫、无助和泪水。那时,父亲早已是冉堌中学的教学骨干,为了照顾家,他多次找校长要求调回老家小学任教。惜才的校长不愿让父亲屈就,硬着心肠不同意调动。无奈之下,父亲第一次想起了“走后门”。他找到县教育局分管的赵副局长央求,听了情况,素以讲原则著称的赵局长,破例开了绿灯,直接签发了调令。就这样,父亲告别了任教十多年的冉堌中学,又回到了村小学任教,直到退休。
  献血救母
   父亲生性要强,再重的担子他都要扛。虽然不是家中的长子,但无论大事小事,他都主动承担。直到现在,祖辈的许多老亲戚都辞世了,子孙辈们一直都还在来往。每年的大年初四,是老家的聚客之日。天南地北的亲朋齐聚,无论老小都想多和父亲聊几句,老人们聊聊家常,在外的孩子们说说求学和发展的情况。这个传统,从几十年前一直持续至今。十一二岁时,父亲经常一个人到六七里外的王洪庙村割草。那里是回民村,有更多营生,对地看得不那么重,草自然多些。父亲总是把粪箕踩了又踩、塞了又塞,想多装些草。村中老人说,父亲装草的粪箕,连大人都很难扛动,真不知道是怎么从那么远的地方扛回来的。过度的劳动,让父亲未成年就得了哮喘,一遇冷天就咳嗽不止。小时候,每个冬夜,我都在朦胧中听到父亲剧烈的咳嗽声。80年代的一天,为了建房,父亲和母亲拉地排车到城里买木料,回来时已经是傍晚了。飞驰而过的汽车,惊吓了不经世面的老牛。父亲上去使劲攥住牛鼻圈,惊牛用犄角死死顶住父亲的肋骨。父亲忍住剧痛,把牛制服,平安回到家。灯光下,母亲看到父亲的上衣已被鲜血染红了。看着落泪的母亲,他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没事的,不用担心。”但牛角顶撞造成的创伤,直到今天都还隐隐作痛。
   70年代中叶有一年,祖母得病住进了医院,需要紧急输血,但县医院血库告罄。医生询问家属中谁是O型血时,因不懂医学常识,在场的亲人吓得唯唯后退。父亲冲上前去,一把撸开袖子,大声说:“医生,抽我的,我是O型血。”800CC的鲜血流进祖母的血管,她转危为安了。但输血后的父亲,却脸色煞白,一头栽倒在地上。后来,才知道父亲长期神经衰弱、营养不良,身体已大不如前。一下子输了那么多血,病弱的父亲怎么能扛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