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政新闻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7月27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2]

厚重黄土开出的梦想之花

(上接第1版)
(上接第1版)
  四
   其实,小井村村民并不知道,周振兴离开小井,回到东明的当天晚上便召开了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他向与会的同志谈了自己到小井调查的情况,向大家提出了如何尽快解决农民温饱的议题。
   东明县委在场人员听了周振兴的话,既内疚,又痛心。他们有人提到:“思来想去,是多年的平均主义把我们害苦了!东明土地最多,可是在全省、全区最落后,群众守着土地吃不饱。地委在政策上能否给我们开个口子,把收归集体耕种的自留地退给群众,再分一点荒地叫社员耕种。”
   周振兴同意了东明县委的要求,并又研究了一些根治贫穷应采取的其他措施。一是把小井周围十几个穷村划到一块,成立个新公社,从县里抽调得力干部去,加强对贫困地区的领导。二是尽快把沙荒、盐碱地分下去,借给群众自种自收,免征三年农业税,最重要的是让群众先吃饱饭。
   周振兴对司黎明说:“你们先开个头,如果有人告你走资本主义道路,我陪你到北京打官司。农民守着土地挨饿,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我相信,让农民吃饱饭,绝不是罪过。”
   为了进一步解决群众吃饭问题,周振兴又主持召开菏泽地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后来形成了厚厚一本、长达20页的《纪要》,《纪要》的内容共有八条,包括要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允许建立作业组专业队;允许农民拥有自留地;允许和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等。
   政治嗅觉敏锐的小井村干部觉得,上级应该是允许小井村的做法的,所以,便在改革的路上迈出了更大的步子。
   “1978年五月份,麦收之前,我们就将生产队耕种的地分给了村民们,除了那些在路边的耕地。之所以没分,主要还是因为那些地太显眼,说到底还是为了规避风险。时间来到1978年的中秋节,生产队的‘大田地’也被分了,包括那些所谓比较显眼的在路边的耕地。”李鹏举说。
   改革之火,迅速在小井村燎原。得到了土地的村民,如获至宝。劳动积极性上去了,耕地的产量也翻了番。粮食产量高了,群众的温饱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了。
   “原先去外面逃荒的村民,也都纷纷回到了家中。”张品格告诉记者,“‘三靠村’,成为了邻村人眼中的‘吃饱村’。”
  五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小井人主动求变,勇于探索,在全国率先分田到户,迅速摆脱了极度贫困的境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井镇的发展未能续写新的辉煌,再加上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小井镇陷入了日益落后的发展困境。”2015年7月12日,一份名为《赴东明县小井镇蹲点调研报告》出炉。
   之所以会有这份报告,还要从一个多月前说起。
   2015年5月25日上午,市委书记孙爱军到东明县查看夏粮生产情况,调研村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期间,来到了小井镇小井村。
   在小井镇小井村,孙爱军与1978年“大包干”亲历者进行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小井村率先实行分田到户的历史。他指出,小井村作为经历过重大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敢于冲破政策上的限制和思想的束缚,敢为人先,敢于探索,有勇气做大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这种精神弥足珍贵,必须继承好、发扬好。要坚持与群众一道研究行政村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凡事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惠及群众。要坚决打破因循守旧的落后思想,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提升服务能力,切实发挥好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孙书记离开小井后,并没有忘记小井,指示市委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蹲点调研,形成了详实的调研报告,提出了推动小井镇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对策措施,制定了《关于<赴东明县小井镇蹲点调研报告>责任分工方案》。”小井镇人大主席刘先周告诉记者。
   按照《方案》要求,市直23个责任单位把帮扶小井镇发展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一把手”统帅,带领业务骨干深入小井镇现场对接、调研,明确具体的年度帮扶项目、实施计划。
   2016年11月12日,市委农工办又制定了 《市直有关部门帮扶小井镇加快发展情况报告》。孙爱军在批示中指出,小井镇在改革开放之初做出过积极探索和重要贡献。30多年过去了,小井镇的发展不如人意,群众不富裕,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主要产业没有形成。近一段时间在各方努力下,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还要继续努力,彻底改变小井镇的落后面貌。
   东明县委先后召开全市帮扶小井协调对接会、帮扶小井推进会,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成立由县委书记魏琳任组长的推动小井镇加快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小井镇加快发展各项工作,饱含了各级领导为民爱民的深厚情怀。
   “面对全市帮扶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小井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不等不靠,主动对接,借助外力,突破求变,实施了一批重点民生工程。截至目前,市县帮扶部门已投入3.45亿元,修道路125公里,架设线路121.4千米等。小井村在借助外力和自立自强的求发展谋变革的路上再次重放光彩。”小井镇党委书记郝晓磊告诉记者。
  六
   发展,外力重要,关键还是靠自己,小井人非常明白这一点。
   “原来是把地分到群众手中,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而今的小井村土地开始流转,规模化经营成为时代的主题。”小井村党支部书记李景卫说。
   刘红力是小井村原党支部书记刘喜堂的孙子。在刘红力的记忆里,爷爷是个大英雄,他顶着多方压力,把地分给了老百姓,让大家伙吃饱了饭。而今天,刘红力抱着同样让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和梦想,成立合作社,与村民一起创业致富。
   东明县丰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6月,是由法定代表人刘红力发起,联合其他农户组建起来的。合作社在运转经营过程中,依托东明县小麦、玉米农作物种植,优化合作模式,实现了互利双赢。
   根据合作社建立的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发展需要和农民意愿,实行了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良种、统一耕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收获、统一市场销售。五统一管理模式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推广了农业新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科技含量。产品推向市场后,因绿色健康,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合作社成立以来,累计完成机耕面积5000亩,服务农户368户,其中贫困农户7户,实现收入25万元。合作社联合耕种和管理比传统耕种方式每亩可提高收益400多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农民致富。
   “合作社按照‘生产在社、服务在社、地位平等、民主管理’的原则,教育社员遵守社内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诚实守信,依法经营,把合作社努力办成一个全县乃至全市一流的专业合作社。我们将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上级组织和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与厚爱。”刘红力对未来充满信心。
   因为老家穷、条件苦,前些年小井村不少年轻人外出闯天下,就像山东人当年的闯关东。在今天的黑龙江省大庆市,有一个“小井村”,在这里生活的几百人都来自小井镇。他们经过艰苦创业,在黑土地上站住了脚跟,然后再带上一批老家的人到东北创业。
   李玉坤是小井村人,10年前来到大庆市。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积累了一定资本后返乡创业,在镇上开办了瑞银超市,为20多名贫困户解决了就业问题。像李玉坤这样的还有杨增勤、李文峰等,他们怀抱“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小井精神勇闯天涯,然后回报家乡,成为新时代小井精神的具体体现。
   那片土地,还叫小井村。可如今,已经有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小井村。
   一心奔小康的小井村人思考着一个新问题:人还是那些人,为啥这几年就能翻了身?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跟着党走。这些年,通过群众路线教育、脱贫攻坚,当年分地的闯劲又回来了。
   现在,小井村的人,讲着过去的故事,正踏上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