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政新闻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12月03日] -- 菏泽日报 -- 版次:[A2]

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

——全市乡村教育教学工作现场会侧记
如何让乡村教育回归乡土以传续记忆的根脉?扎根乡土的教育又该以怎样的形态为乡村振兴助力?如何才能培植乡村学校优质、持续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呢?11月27日,全市乡村教育教学工作现场会在郓城召开,带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近700名乡村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携手同心共筑乡村教育振兴之梦。
  乡村校园开设诗意田园课程
   孟冬时节,郓城县侯咽集中心小学的校园俨然一幅缤纷的田园画,“田园德育”、“田园科学”、“田园美术”……这是一个不起眼的乡村校园里开设的特色课程,为乡村孩子们量身打造,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学生们春天在田园里播种希望、测算丈量;夏天去田园里观察种子发芽、小苗生长、花儿绽放;秋天体悟田园丰收的经济学,摘采拍卖,填词赋诗;冬天与冰天霜地为友,藏菜囤粮。生命在四季分明的节气里肆意张扬、自然生长。这是散发泥土芬芳的朴实无华的乡土教育,具有生命气息的去除了浮华的田园课堂。
   一堂田园数学课,求等腰梯形的面积,孩子们利用分割法求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和,并且去除砖的厚度,测量时对准零刻度,尺子要水平拉紧等一系列细节问题,数学知识的严谨性让参会人员十分惊喜,他们没想到这些乡村小学的孩子们竟有如此能力。
   “找到课程改革的‘细胞’,让“细胞”生长起来。”正如专程赶来参加现场会的省教科院课程中心主任张斌博士所言,学生生活是课程的起点和终点,生活中一切基于儿童立场并且会对学生形成影响的元素都可以成为课程。
   泥土的芬芳、空气的清新、花草的天然生长,这是大自然赋予乡村教育的最鲜活的力量。观摩郓城县黄岗小学9号地塔菜拍卖会的市教科院院长秦清春兴致勃勃地拍了一捆青菜,感叹道:“记忆中的乡村模样,是五线谱般的电线杆上鸟儿唧唧喳喳,清澈见底的莲花池里鱼儿欢蹦乱跳,一垛垛的麦草堆背后孩童们你藏我躲……观摩了侯咽集小学、黄冈小学的田园课程,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孩提时代那个农村校园,学工、学农、学商,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学习文化、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这里,我看到的是菏泽乡村教育人的本真和初心,看到的是我市乡村教育的蓬勃希望!”
  乡村学生有一颗向上的心
   “这里有单亲家庭缺少关爱但尚无‘邪心’的孩子,这里有渴望关爱的‘留守’孩子;这里有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长期‘自卑孩子’;这里也有长期为家人做饭、洗衣的孝心少年,有童心灿烂、乐于助人的好少年。虽然这些孩子先天条件比不上城里孩子,可是他们一样具有一颗向上的心!”一位乡村教师如是说。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许多参会的局长、校长注意到,这些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微黑的面孔上有一双明亮干净的眸子,嘴角微微上扬,阳光洒在脸上,他们是那么的自信饱满。局长、校长们深知,是眼前这些扎根乡村、坚持教育理想的乡村教师撑起了乡村教育的脊梁;是乡村教育人攻坚克难精心打造的乡土特色课程体系给与了孩子们向上的力量。
   “我知道自己的生活可能不如城里人,但我确信自己的幸福指数绝对高于他们,因为我们相信自己做的不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是一种使命,一项事业。”黄冈小学的一位年轻乡村教师说,“很多条件好的学生都去了城市,剩在乡村里的学生也有一颗向上的心,他们如何,未来的乡村就如何!我的责任是尽力让这些孩子都能出彩!”
  乡村学校也有生动未来
   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教育的托举。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没有明天,一个让乡村失去朗朗书声的民族同样没有明天。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支撑起乡村教育大厦的是尽职敬业、不计名利的乡村教师,而能够将他们留在乡村学校的则是教师们对乡村场域的认同和体验、在农村教书育人精神充实感和主体意识;赋予乡村教育内生性发展动力的是优质特色的教学教研,而真正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则是科学的课程规划、多样的课程形式及贴近农村孩子生活的、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丰富课程内容。现场会上,为我市乡村教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22所乡村学校受到表彰,正是越来越多的有温度、有担当的乡村教育人的努力,让我市乡村学校也有了更加生动的未来。
   乡村强,教育必须强;乡村兴,乡村教育必须兴。市教育局党委书记王可正在会上说:我市乡村教育虽然在过去几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乡村学校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师资、教研力量薄弱等问题,需要我们铭记教育初心,继续拼搏创新。全国教育大会强调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乡村教育振兴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契机。我们要做有根的乡村教育,做有魂的乡村教育,让乡村学校成为读书人心里的“梦想田园”,培养能够静下来读书和静下来思考、静下来生活、具有独立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现代人。坚持“把课程开起来,将设备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工作要求,促进素质教育,用心办好农民满意的乡村教育,让优质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
  通讯员 步翠岭 记者 张红艳